逆反心理本身不是心理学的概念,而是日常用语,而青少年产生反抗情绪并与成人发生冲突,主客观原因是比较复杂的,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,有两个方面是容易造成情绪波动且难以控制的,即腺体发育的生理因素和思维品质矛盾表现的心理因素。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交往方式,调查表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老师等成人遇事“婆婆嘴”,说话过头,违反了青少年的求知欲、好奇心、结伴等特点的时候,因此倘若成人能够采取教育的方式,如耐心解释自己的要求,在升学、就业、等问题上支持和尊重青少年的合理意见,让他们参与家庭、教育咨询事务的决策等,青少年是能够与成人建立融洽的相互关系的。只要成人在教育青少年时注意尊重他们,讲究方法,并提倡青少年也要自觉地孝敬长者、体谅长者、理解他们的苦衷并加强修养、控制感情,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能够克服的。
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,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,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,思想的启发阶段,所以容易受影响。不幸的是,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还不错的效果,因此经常使用的压制手段,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,更重要的是,我们把自己对他的影响力拱手让人,造成其他不良影响**可乘。于是我们的孩子,在我们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。所以,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“父母”的架子,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,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。因为“强权”解决不了问题,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。一旦你真正理解了你的孩子,学会了不要把孩子所说的当作他个人应该面对的事情,事情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。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,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,那么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,这样氛围当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。
青少年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,心身发展较快的时期。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,对社会的认识能力、辨别是非能力不强,自我控制能力差;同时好奇心及模仿性强。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,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电子游戏、电脑游戏或上网不能自拔,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、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。
父母不讲道理,而是变成朋友。
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接受说教,他们要的是尊重,父母像朋友一样跟他们聊天,特别是父亲对男生,母亲对女生。父母和他们聊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拉近关系。